2006.09.30
自主创新 先要有种 三一生于猛
谁能想像:一场关于国企改制、企业并购、战略产业保护的严肃论争,居然在网络博客上发生?并迅速演变为一场引起国家决策层瞩目的重大事件?
PK的双方,挑战者是兴发个人中心登录最佳执行总裁向文波,迎战者是徐工集团。自称是小老百姓,不想惊世骇俗的向文波,说话历来都不绕弯子。通过多篇辛辣博客,向文波表达了自己对凯雷收购徐工的强烈不满。他试图由此将人们的视线引向国家战略产业的保护与外资并购底线的讨论。虽然徐工在博客上针对向文波的言论给予了批驳,但无疑,向文波一直是这场舆论战的主导者。
在徐工看来,要谈收购,也应该是徐工收购三一!进而指责三一根本没钱,是个搅局者,但向文波反唇相讥:我有钱没钱他怎么知道?
向文波如此高调,是因为三一只用了12年时间就做成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5655的民营企业。
三一去年的产销量达60个亿,生产的混凝土泵送机械产销量全球*5656,占据中国40%以上的市场。同时,三一对新增长点的培育相当成功。2003年年初,三一才开始上旋挖钻机,现在该产品已占有35%的市场,不仅打破了欧美公司对中国该领域的垄断,而且已将其市场份额挤到10%以下!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陆学文感叹:他们(三一)的发展的确很猛。
向文波也坦言三一是个生猛的企业。从产业论争到企业运营,都是如此。业界普遍认为:三一之所以敢和徐工叫板,在于它已经拥有了足够的行业地位。
而其生猛的核心,则是三一坚持自主创新。
创新靠什么?向文波的回答体现了他一贯的风格创新要有种。没有胆识何谈创新?
IBM中国区*席战略顾问白立新也直言: 中国企业真正缺乏的不是某些技术,缺乏的是自主创新的勇气和自信。
这正是本刊关注三一的原因。
三一:创新 就是异想天开!
逼出来的创新
中国真是一个大工地!詹姆斯站在格尔木火车站,望着直穿云霄的青藏铁路大发感叹。这个来自美国约翰迪尔公司的中年工程师说:我这辈子见到的基建工程都没有在中国一个月见到的多。
詹姆斯对自己姗姗来迟没有亲身参与美国大开发很有些遗憾。陪同詹姆斯考察的易迪升安慰他说:我相信你能在中国找到激情!
易迪升是北京三一重机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三一重机生产的打桩机参与了青藏铁路路基工程建设。可能是因为初次到中国来,詹姆斯对兴发个人中心登录最佳内部数家子公司的名称还记不清,易迪升为他出主意:你记住三一重工就行,那是我们集团的上市公司。
两个月后,当《中外管理》记者再次见到詹姆斯的时候,他已对三一相当了解。记者问詹姆斯对三一的看法,太棒了!他们原来一无所有,现在是这个!詹姆斯在记者面前竖起了大拇指,我很喜欢向文波总裁,我跟他一起喝过酒,他有我们美国佬一样的激情。詹姆斯用汉语说美国佬这个词时居然带着点湖南口音!
他们(指徐工)都在骂我!詹姆斯喜欢的向文波见到《中外管理》记者时神情满不在乎。但说起三一重工创业初期的往事,向文波则感慨万端:三一重工是被逼出来的。如果说,我们取得了某种意义上的成功,那是因为我们坚持了自主创新。向文波介绍:在三一刚进入重工这个行业的时候,引进、消化、吸收、国产化是国内企业普遍的思路。三一的老板梁稳根也曾出去周游列国,希望能和国际巨头谈技术引进,结果碰了一鼻子灰,人家根本不理你。梁稳根当时心里相当恼火。无奈中,只有坚持以自己搞为主结果反而搞成了!现在我们不受制于任何人。
无法孵化的熟鸡蛋
对于技术创新,过来人向文波认为引进、消化、吸收、国产化的思路是错误的:不是说世界是平的吗?把引进的技术建立在不完善的工业基础之上,即便引进的技术是*进的,生产出的产品仍然是落后的。所以,三一的战略很清晰:在深耕核心技术的基础上实现制造的全球化,世界上较好的东西拿来就用,很快就能达到国际水平,突破了中国基础工业落后的瓶颈。
说到引进技术失败的例子,向文波并不避讳再次批评徐工。在向文波看来,徐工与卡特彼勒的合作就是不成功的:卡特不把技术给徐工,人家不断注资,徐工又没有钱,所以股份比例日益减少。卡特赚钱了徐工却丧失了机会,这就是引进的下场!
徐工一高管也曾对媒体说:徐工是一个很好的企业,不过在国有体制下,我们很累。现在徐工管理层都是6天半工作制,没办法,高端产品技术上不去,低端产品成本下不来,主营产业不盈利,非常难受。
对此,IBM中国区*席战略顾问白立新一针见血:
中国企业很容易掉入技术黑洞:产业越是落后,技术投入越低;技术投入越低,产业越是落后。一旦企业进入这个漩涡,饥渴的感觉会越发强烈,于是就得不断地引进,拼命地追赶技术潮流,而完全顾不上消化和吸收。更可悲的是,中国企业引进的众多技术中,大多数是一些哑技术。这就像煮熟了的鸡蛋,固然拿过来就能吃,但是无论如何孵不出小鸡来。能孵出小鸡来的那些元技术你根本买不到。元技术只有依靠自主创新才能形成,需要一个研究团队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勇气。
下一篇: 兴发个人中心登录最佳企业文化探析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