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机
咨询价格 在线商城
服务热线 400-8878-318
挖机
咨询价格 在线商城
服务热线 400-8878-318
三一重工 三一重工(SH:600031)
三一国际 三一国际(HK:00631)
三一重能 三一重能(SH:688349)

国务院发文、人民日报呐喊,新能源发展重大利好!

  • 2021.02.09

一、2月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大力推动风电、光伏发电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水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生物质能、光热发电。加快大容量储能技术研发推广,提升电网汇集和外送能力。增加农村清洁能源供应,推动农村发展生物质能。促进燃煤清洁高效开发转化利用,继续提升大容量、高参数、低污染煤电机组占煤电装机比例。在北方地区县城积极发展清洁热电联产集中供暖,稳步推进生物质耦合供热。严控新增煤电装机容量。提高能源输配效率。实施城乡配电网建设和智能升级计划,推进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加快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开展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试验示范。


二、云南省政府近日印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据纲要,“十四五”期间,云南将优先布局绿色能源开发,以绿色电源建设为重点,加快金沙江、澜沧江等国家水电基地建设。统筹协调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开发利用,以金沙江下游、澜沧江中下游大型水电站基地以及送出线路为依托,建设“风光水储一体化”国家示范基地。到2025年,全省电力装机达到1.3亿千瓦左右,绿色电源装机比重达到86%以上。

“十四五”期间,云南将规划建设31个新能源基地,装机规模为1090万千瓦,建设金沙江下游、澜沧江中下游、红河流域“风光水储一体化”基地以及“风光火储一体化”示范项目新能源装机共1500万千瓦。


三、前不久,我国风电行业2020年“成绩单”出炉,受到业界广泛关注。新增并网装机容量7167万千瓦,创下历史新高;风电发电量466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约15%,差不多相当于4个三峡电站2020年的发电量……一台台“风车”整齐耸立,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电力保障、注入澎湃动能。截至2020年底,我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已达2.81亿千瓦,规模居世界首位。


要了解我国风电产业发展历程,不妨先来看一组累计吊装数据:2005年进入百万千瓦级、2008年进入千万级、2014年进入亿级、2018年进入两亿级……从曾经名不见经传、风机几乎全靠进口到如今规模技术全球领先,风电产业发展实现了大跨越。


风电产业不仅“块头”更大,“体质”也更强。从布局结构来看,过去风电开发主要集中在风资源较好的“三北”地区,随着近几年大兆瓦机组、长叶片、超高塔筒等应用推广,平原地区、低风速地区也具备了开发条件。2020年风电新增装机中,中东部和南方地区占比约40%。再看开发成本,从多年前风力发电最便宜也要八毛钱一度,有的甚至要两元左右,到如今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新建风电陆上项目不再需要补贴,风资源好的一些地方,价格甚至比煤电还低,改变了以往人们对风电等新能源“昂贵、难以被市场接受”的刻板印象。


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之下,风电行业克服上游部分零部件和原材料供应不足、运输受阻、施工进度迟滞等不利影响,取得远超行业预期的新增装机数据,殊为不易。其实不仅是风电,去年光伏行业的发展同样可以说是“逆流而上”,4820万千瓦的新增装机规模创下近3年来新高,同比增长约60%。2020年风电、光伏新增装机接近1.2亿千瓦,约占全国新增发电装机的62.8%,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均居世界首位。这些无不展现了清洁能源产业的强大韧性和旺盛活力,折射出我国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速度和成色。


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规模为何能够稳步扩大?根源在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定不移推进能源革命。去年底发表的《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全面阐述了中国推进能源革命的主要政策和重大举措,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坚持清洁低碳导向。着眼未来,兑现“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实现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的目标,进一步明确了风电、光伏发展的市场预期,充分调动市场主体投资积极性。


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有赖持续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具有间歇性、波动性,未来大规模、高比例接入电力系统,需要在加快推进煤电灵活性改造、储能商业化应用、电网升级改造等方面下功夫。当前,风电、光伏建设的土地、融资等非技术成本依然较高,需要进一步推动完善土地利用、税费等相关政策,提升产业竞争力。与此同时,风电、光伏迎来投资热潮,在技术快速迭代、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如何做好科学论证、防止一哄而上,保持产业的健康发展,也是需要答好的考题。


能源低碳发展关乎人类未来。期待通过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共同努力,让“风光”产业更好发展,为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建设清洁美丽世界贡献更多的中国力量。

undefinedundefined